一文整理全国两会:看代表委员们关注哪些养老议题?
-11-
广东代表委员围绕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建言献策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编者按:两会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各界人士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每年全国两会,总有一些关键词频频出现在大会各类报告、建议提案和会场热议中,成为代表委员们不约而同讨论的焦点。通过这些热词,可以探寻民生关切、触摸民意脉动。从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开设“热词圆桌会”专栏,聚焦今年全国两会上的高频词,邀请代表委员进行对话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凝聚最大共识,在相互启发中读懂民心民意。
本期热词:养老服务保障
圆桌嘉宾:
常巨平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区燕明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蟠虬社区党委书记鲁晓明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养老服务关系到每一位老人的晚年幸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养老服务保障,而这也是代表委员们高度关注的热议话题。
围绕加强养老服务保障,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建议通过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及推动老年介护行业规范发展等,让老人享有健康、安心的晚年。
养老服务保障问题必须未雨绸缪
南方日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养老服务保障。为何这一议题备受重视?
鲁晓明: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影响,也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我国高度重视老年人福祉,这些年接连出台了许多重磅文件,指导老龄事业的发展。这些政策、举措的落地,推动养老事业迅速发展,养老机构不断增加,养老服务行业乱象得到有效治理。整体而言,养老服务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0多年前,我就开始关注老龄化,当时提出的很多预测,现在已成为养老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政协委员,我希望针对老龄化问题,围绕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助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让老年人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常巨平:我国在1963年开始进入了一轮人口出生高峰,连续多年每年出生人口高达2700万左右。这意味着从2023年开始,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进入老年,养老服务保障问题必须未雨绸缪。
以我所在的深圳为例,未来将面临早期来深建设者“成批”变老、高龄化与慢病化趋势叠加、“独一代”父母步入老年行列等系列问题,存在“一老俱老”“快速变老”趋势,空巢家庭、隔代家庭、独居老人家庭等将越来越多。随着老龄化、慢病化及少子化叠加发展,失能人员的长期照护需求急剧增长。这些问题都提示我们,应该把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推动老年介护行业规范发展都提到日程上来。
提升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水平
南方日报: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呈现什么特点?
鲁晓明:目前,我国养老呈“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
区燕明:在社区工作中,我观察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交融嵌套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例如我所在的蟠虬社区,老年人口占比约1/3,社区居家养老已成大部分老年人的选择。
不同于靠家人养老的传统居家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以社区为依托,社区要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简单医疗、生活帮扶、精神心理慰藉等服务。但现在,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如服务对象分散、服务成本高、管理难度较大等。
南方日报:如何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鲁晓明:在“9073”格局下,就要提升居家和社区的医养结合服务水平。我认为,可以把社区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造成医养结合体,依托医联体“一盘棋”优势,统筹人力物力,盘活医疗服务及闲置资源,推进护理床、器具共享。
同时,还要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等与物管合作,兴办养老服务项目,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加快建设覆盖广的智慧养老体系。
区燕明:社区很多老人跟我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适老化改造。经过多方调研走访,我发现当前各地适老化设施发展不均衡、推进力度有所差异。因此,我建议各地要结合实际,大力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比如改善小区内坡道与地面的防滑性及高差;铺设坡道方便轮椅进出;加装电梯、扶手等便利老年人的公共设施。
我所在的蟠虬社区给十几栋旧楼宇加装了电梯,老人们出门买菜或接小孩放学都更方便了,甚至不少原本搬离的街坊又搬回来住。近几年,我明显感觉到社区老人的幸福感提升了。
呼吁建立老年介护职业标准
南方日报:如何更好地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照护服务?
常巨平:数据显示,我国没有日常自理能力的失能老人有4000多万,还有失智老人1500多万,这个庞大的群体急需社会介护服务关照。不过,我国的老年介护行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不完善,目前还存在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服务价格缺乏规范、服务质量和效果难以有效监管、系统性培训体系亟待建立健全等问题。
我建议,要建立老年介护职业标准,加快制定养老护工职业认定标准及服务边界,加快推动养老护理员、医疗护理员、老年照护、养老护工等不同职业资格的鉴定管理与衔接互认。
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老年介护行业定价,逐步将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医院或享受居家上门的不同类型生活照料及医疗护理部分费用清单纳入医保体系。
此外,还应该加强老年介护行业监管、完善人才培训体系,比如在医学院校探索设置一年期的介护培训班,学生接受培训拿到资格证后就可以从事介护服务等。
南方日报:如何更好地发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作用?
常巨平: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可以在基金支出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有较大的空间和周期完善整个制度体系,解决老人护理服务供给短缺的现实需要,让社会从传统的养儿防老、自我保障逐步转向为社会保险为主体的多元保障模式。
结合深圳的具体情况,我建议国家将深圳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允许深圳在国家指导的制度框架下,先行探索建立独立险种、独立运行、独立筹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试点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试点总结评估,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鲁晓明:在家庭小型化背景下,发展长期护理保险,越来越具有迫切性。目前,我国已在多个城市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我建议,要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明确基本保障型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独立社会保险的性质,建立个人、企业为主,国家补充的多元筹资机制,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立法。(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李秀婷 钟哲 汪祥波 吴雨伦)
-12-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燕芳:建议明确养老适用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近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拉开帷幕。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带来多份议案,其中,一份议案聚焦关于明确长期持有型的养老社区等机构养老适用相关税费优惠政策的建议。
周燕芳表示,2021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亿、占比达14.2%,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2-2035年,还将有3亿人陆续步入老年。面对史无前例的人口老龄化浪潮,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
国家鼓励保险资金兴办养老社区
2021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亿、占比达14.2%,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2-2035年,还将有3亿人陆续步入老年。面对史无前例的人口老龄化浪潮,国家再次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鼓励“发挥商业养老保险资金长期性、稳定性优势,遵循依法合规、稳健安全原则,以投资新建、参股、并购、租赁、托管等方式,积极兴办养老社区以及养老养生、健康体检、康复管理、医疗护理、休闲康养等养老健康服务设施和机构”。
近年来,各大保险公司及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纷纷涉足养老社区的投资开发,据不完全估算,目前保险公司投资落地的养老社区超过70个,总投资规模逾1000亿元。
建议明确长期持有型的养老社区适用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周艳芳表示,长期持有型的养老社区是指具有住宿、餐饮、文娱、健身等生活照料功能,通常还可提供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由保险机构等法人单位长期持有(至少15年以上),并只有1个或至多3个产证,特别是住宿单元不作拆零销售的社区物业。
周燕芳建议,为降低养老社区建设和运营成本,增加养老服务消费和养老社区投资,加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时支持长期持有型的养老社区等机构养老的持续经营与发展,可持续地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希望由财政部、税务总局牵头出具相关说明,明确长期持有型的养老社区等机构养老适用2019年第76号公告提出的税费优惠政策。(来源:中国网财经)
-13-
全国人大代表,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司长 骞芳莉:加快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司长骞芳莉将提交的一份议案是《关于加快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近年来,相关部门在老年人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社会保障、社会参与、权益保障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骞芳莉同时表示,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面对的挑战依然严峻。
一是涉老领域支出压力加大。
我国老年人口占比逐年快速提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涉老保障支出规模不断加大,涉老领域总体收支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地区未来收支缺口有扩大趋势。
二是适老化改造有待提升。
社区、交通、商业、居所设施适老化改造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老年人有时会遇到难以操作的困扰,无法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
三是社交产品和文化服务不足。
当前,社交产品和文化服务普遍更加迎合年轻人的需要,较少关注老年人的审美和认知。老年群体单靠线下自发组织的自我娱乐式文化活动,远远无法满足高质量社交和价值创造类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骞芳莉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一是多措并举,缓解涉老资金紧张局面。
一方面,鼓励多元参与。丰富商业养老保险种类,扩大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加强医保统筹,解决医保异地结算体系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堵点难点,便利老年人到子女居住地养老,同时,进一步扩大个人医保账户家庭共济使用覆盖范围。支持企业开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另一方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发展村社互助养老,提升服务可及性。政府将养老机构服务补贴从补贴供给方转向直接补贴老年人,如通过发放服务劵等方式促进供给市场竞争,提高服务质量。探索改进分级诊疗薪酬激励机制,推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实现“老年人身体越健康,医生收入越提高”,增强基层医疗服务发展动力。
二是以人为本,提升适老化改造水平。
导养老产业发展,完善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监督市场主体规范运营。将适老化改造落到实处,各类场所的无障碍设施、生活辅助器具、紧急救援设施可用易用。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要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畅通老年人就医、办事绿色通道,促进陪诊、代办服务行业规范发展。推广“一键呼叫”智慧服务,针对老年人特点完善终端设备设计,更好守护老年群体。
三是提质扩容,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全社会老龄化国情教育,持续推进尊老敬老爱老宣传。引导老年人发挥余热,增强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感与融入感。高度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对老人的心理咨询、诊断、慰藉等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各级党员干部与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等结对帮扶。支持街道社区盘活空置房、公园、商场等资源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激励影视剧制作者出版更多老年题材的优秀作品,鼓励更多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为主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出现,发展“文化养老”。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的安全,注意保护老年人个人隐私。加强宣传警示提醒,增强老年人对网络谣言、诈骗等违法行为的辨别能力。(来源:财联社 记者:郭松峤)
-14-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 彭静:紧盯需求,让养老设施“可望又可及”
“近年来,我国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供给规模明显提升,但部分老龄群体反映感知度不高、获得感不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受阻于‘最后一米’,亟待提高社区养老服务可及性。”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提高社区养老服务可及性的提案”。
经过前期调研,彭静认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有硬件、缺服务”,社区养老设施建设与需求“不匹配”,部分社区养老服务“可望不可及”;
二是“有资源,缺整合”,社区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不协同”,在社区层面“集成落地难”;
三是“有平台,缺利用”,信息工具和数据资源的应用“不全面”,在社区层面也存在“数字鸿沟”;
四是“有兜底,缺提升”,高品质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难以回应老龄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此,她建议高度关注社区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形成可知可感、可期可享、可望可及的供给新格局。首先,是以老龄群体服务需求为靶心,让家门口的养老设施“可望又可及”。建议在社区养老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中以“可及性”作为核心依据,既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使用时间,按距离、空间、老年人密度推动社区养老设施布局“空间可达”;又要注意高龄、失能等群体行动不便的实际,分别采取就近接送、上门入户、远程服务等形式,让“身边、床边、周边”的养老服务“便捷可及”。
同时,推动养老机构专业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让社区养老服务“可靠、可持续”。她建议引导枢纽型养老机构的服务资源与社区对接,推广重庆“机构建中心带站进家庭”运作模式,发挥养老机构的能力优势、规模效应和标杆作用,为社区提供专业养老支持。既推动养老机构的资源充分“为社区所用”,如将养老机构的康养场所、餐饮服务资源和护理服务资质用于社区养老服务;也促成养老服务“社区机构一体化发展”,采取养老机构托管、代管、输出品牌、整体延伸等方式,联动运营社区养老站点。也建议分阶段对符合条件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由政府部分或全额资助其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保障专业服务“在社区落地、为老人乐享”。
依托社区弥合“数字鸿沟”,赋能社区养老服务“场景落地”。彭静建议,在各地已有探索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并制定统一的行业基础数据标准,为社区依托信息平台丰富智慧养老场景提供基础支撑。建议在日间照护中心等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点中,逐步上线互联网医院、慢病取药等在线服务。丰富“一键式”出行、挂号、咨询新场景,引导社会主体提供相对独立通道,推动老年人信息服务需求“触手可及”。
此外,探索社区从“基本养老”向“品质养老”的提升路径,让老年人获得感“成色更足”。在传统“衣、食、住、行、用”等基本需求基础上,建议立足社区稳步迈向“品质养老”,探索“志愿服务+社区居家养老”“公益慈善+社区互助养老”“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社区+小家庭”等路径,满足老龄群体文娱体育、社会参与等“诗和远方”的向往。(来源:人民网 记者:刘政宁)
-15-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 白涛:以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如何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如何进一步发挥保险功能,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提交提案,为金融保险行业更好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支持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以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伴随老龄化快速发展、老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持续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对照中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以及人民群众养老需求,我国养老保障服务还有诸多短板和不足:
一是养老金储备不足,据有关机构测算,未来5-1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5-10万亿元。
二是养老服务供给短缺,目前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缺口超过千万。
三是养老产业运营不够规范,各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不一、参差不齐,影响养老服务体验和养老产业发展。
对此,白涛委员在《关于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案》中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养老金规模。
建议放宽企业建立年金计划条件,将“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作为唯一限制性条件,鼓励更多企业建立年金计划。加快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展至全国范围,适当提高缴费额度上限,考虑分档分级税优政策设计,对中低收入人群实行全程免税优惠。
二是鼓励支持社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产业。
建议为包括保险机构在内的运营规范社会机构提供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养老设施改造、养老床位补贴力度。持续引导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所属培训疗养机构优先转型为养老机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将养老机构交给专业机构经营。
三是引导养老服务产业规范发展。
建议政府统筹、社会机构参与,形成可执行、可落地的全行业规范指引。强化养老机构监管,建立养老产业准入制度,设置准入门槛,对准入机构进行严格审查、持续监督,避免违法经营和低水平无序竞争。
四是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建议将养老人才培养列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将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放在就业培训、失业者培训的优先位置,开发相应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建立养老从业人员收入保障和从业津贴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养老服务人员供给短缺、质量不高、流失率大等问题。(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