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坑老”现象调查:“一眼假”为何老年人深信不疑?(附保健品“坑老”六大套路)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注重养生和保健,而诱导和欺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轻则导致老年人钱财受损,重则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也严重影响了家庭和谐

● 老年人容易陷入保健品骗局,一方面,许多老年人由于缺乏子女陪伴,内心孤独,难以经受住推销人员打感情牌;另一方面,老年人往往难以辨别推销人员的“钓鱼”手段,易上当受骗

● 对保健品“坑老”现象进行打击需要各级市场监管、公安及相关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建立健全联合监管机制,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手段,提升保健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保健品“坑老”现象调查:“一眼假”为何老年人深信不疑?(附保健品“坑老”六大套路)

“山药牛髓粉蛋白固体饮料”“纳豆激酶红曲”“珍硒虫草浸提粉”……在安徽宿州83岁的高大爷家中,堆满了各种品牌和种类的保健品。高大爷的女儿高女士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这还只是一小部分,有些已经吃完了,老两口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了30万元,现在全买保健品了,这些年来每月的退休金也一分不剩。”

“印象最深的是老爷子买过的‘保健醋’,300元一瓶,一箱12瓶,他一下买了5箱,4年了还没吃完。我拿来尝了下,味道跟平时家里吃的醋没什么区别。”高女士说,家里人不是没劝过,还骂过上门的销售人员,但父亲根本不听,还气得不轻,实在没办法,只能由他去了。

类似的经历,不少家庭都遭遇过。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注重养生和保健,保健品市场欣欣向荣。与此同时,上门推销、组织活动,虚假宣传夸大保健品功效,诱导和欺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轻则导致老年人钱财受损,重则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家庭和谐。

保健品“坑老”为何屡屡得逞,屡禁不止?如何有效整治这一问题?对此,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01-

骗局瞄准老年人,深信不疑频中招

在高女士看来,这些“骗子”的手段并不高明,就是在街上给路过的老人发传单,嘘寒问暖,让他们去听讲座,逢年过节送些米、面、油,卖的也都是“一眼假”的东西,“可老人就是深信不疑”。

高女士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期间,推销人员还建了社交群,群里经常举办健康讲座,讲授所谓的养生秘方和健康常识,实际上都是为了兜售各种保健品。

记者尝试加入这些社交群,但对方十分警惕,迟迟没有通过。后来得知,只有由购买过保健品的老年人推荐,才能审核通过进群。

“我本来也想进群打探下,但根本加不进去,我父亲现在也不让我看群里的消息,听讲座时也回避我们子女。”高女士说,父亲几乎被“洗脑”,有时候遇到纠结是否购买保健品的其他老年人,他还会“以身说法”,甚至被销售人员当做成功案例向其他人进行宣传。

高女士决定与推销人员当面对质,“拆穿”他们。有一回,她堵住上门推销人员,“我就骂他们没良心,要是你自己的父母你会这么坑他们吗,再来我就报警”。结果高大爷立马急了,当即反驳女儿:“我没花你一分钱,买保健品是为了身体好,你有什么资格管我?”

“我父亲近七八年来没怎么生过病,因为他生活习惯比较好,每天坚持锻炼,定期去医院检查。可我父亲却把这归功于吃了那些保健品,坚持认为‘我要不吃保健品早就住院了’。”高女士无奈地说,家人对此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记者通过一线采访、梳理公开报道发现,不法分子通过免费理疗、赠送礼品、健康讲座、“专家”坐诊、返还红利、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五花八门的方式,与老人拉近关系、向老人推销保健品,这些保健品不仅价格高昂,还存在非法添加激素等质量问题,实属“坑老”行为。

“除了健康讲座,电话推销保健品也是常见的一种‘坑老’骗术,骗子用一套‘话术’、多部电话,不停用虚拟号码向全国各地拨打推销电话。在他们的口中,这些保健品无所不能,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宿州市公安局埇桥分局桃沟派出所民警杨俊楠说。

他举例道,其辖区的曹大爷有一天接到推销电话,对方自称保健专家,称推荐的保健品能够治疗曹大爷的相关病症,一个疗程见效。曹大爷买后没见效,打电话质问时又被忽悠买了一个疗程,仍未见效,对方又推荐其他保健品,被拒绝后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保健品“坑老”现象调查:“一眼假”为何老年人深信不疑?(附保健品“坑老”六大套路)

-02-

遇到问题不举报,不配合调查取证

为何保健品“坑老”行为屡屡发生?一些推销人员与老人只见过几面,有的甚至素未谋面,却让老人深信不疑?

在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看来,老年人容易陷入保健品骗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许多老年人由于缺乏子女陪伴,内心孤独,难以经受住推销人员打感情牌;老年人往往难以辨别推销人员的“钓鱼”手段,保健品骗局通常是以办健康讲座、送礼品的方式进行,逐渐让老年人放下心理防备、建立起信任感,再加上使用时下流行的专业术语故弄玄虚,让老年人难以辨别真伪,进而购买产品。

“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科普文章,或宣传力度、影响力不足,加上老年人缺少相关专业的基础认知,很容易被保健品厂商的夸张宣传或免费体验所吸引,一些障眼法在他们身上频频奏效。”任超说。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我国老年人消费权益保护研究》显示,近些年,保健品骗子屡打不绝,与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督不严有关。监管部门针对保健食品的日常监管,主要是现场查看索证索票、抽检、受理群众举报等方式,监管手段比较单一,监督力度不够。同时,我国保健食品的行业协会发展还不太成熟,难以推动建立行业自律。

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介绍说,从有关部门受理的投诉举报来看,老年人遇到问题一般不会主动举报,大多由其子女或家属发现后才投诉。有的老年人不愿意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导致查处难度大,也纵容了不法商家。此外,一些不法商家采取错开工作时间、不断更换地点等方式,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展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这也加大了对保健品“坑老”的治理难度。

在上海中联(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小明看来,保健品“坑老”行为发生后,想要维权十分困难。一方面,一些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受骗后还帮骗子说好话,在调查取证过程中表现得不配合;另一方面,不法分子警惕性强,不断变化营销模式且避免留下相关证据。

据公开报道,还发生过这样的案例:在维权过程中,执法人员组织调解,好不容易促成退货还款,但推销人员却大打感情牌,通过向老年人送“关怀”,“痛陈经营困难”等手段,让老年人背着家属向执法人员提出改变执行或放弃维权的要求。

-03-

行刑衔接强打击,多管齐下共治理

整治保健品“坑老”问题,相关部门正在行动。

近日,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部署会召开。会议强调,要针对老年人的涉诈App、非法养老服务机构、涉老“保健品”、非法集资等乱象开展重点整治,并强化分级分类处置,确保整治到位;要完善行业监管机制、行刑衔接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为规范行业发展、铲除涉养老诈骗土壤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2021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生产销售“毒奶粉”、利用保健品诈骗老年人等犯罪的定罪处罚作出规定,进一步织密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法网。

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保健品“坑老”案件频发,犯罪性质恶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解释》明确规定,实施此类犯罪,符合诈骗罪规定的,依照诈骗罪定罪处罚。如果销售的食品不合格,同时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

针对保健品监管难问题,陈音江认为,可通过加强联合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监管实效。对保健品“坑老”现象进行打击需要各级市场监管、公安及相关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合监管机制,构建多部门间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执法监督系统,同时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手段,提升保健食品安全监管效能,降低监管体系运营成本。

“根据广告法,若消费者受虚假广告欺骗误导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造成合法权益受损,广告主应承担民事责任。若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与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先行赔偿。消费者也可以根据食品安全法进行维权。”在任超看来,老年人及其家属可以借助消费者协会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进行维权,以避免维权中零散个体力量不对称的局面。

陈音江建议,社会共治是解决保健品“坑老”问题的重要手段,新闻媒体应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保健品问题的监督曝光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督促和引导保健品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的舆论导向;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畅通消费者维权通道,鼓励和方便老年人遇到问题及时投诉举报,依法维权;司法机关应落实好民法典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要求,对于侵害不特定多数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让他们“痛到不敢再犯”。

-04-

行刑衔接强打击,多管齐下共治理

有记者就保健品“坑老”问题进行了采访,公安民警、市场监管执法人员以案说法,揭秘保健品“坑老”六大伎俩——

常见骗局

“保健品行业忽悠的对象主要为老年人,在销售过程中夸大保健品功效,混淆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之间概念,混淆医疗器械和普通产品之间概念,将食品宣称具有药用功效,将保健食品、普通产品宣称具有治疗功能,诱导消费者高价购买,甚至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有毒有害食品等。”1月初,银川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说。

2019年以来,全区公安机关接报涉保健品买卖纠纷警情267起。从目前已经发生的一些案件来看,其中多起都是专盯老年人,利用各种手段虚假宣传设下骗局,导致不少老年人中招,看病钱、养老钱被席卷一空,甚至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据介绍, 宁夏目前常见的保健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方式有6种。

1.免费送礼型

“我婆婆买了1万多元的保健品,商家宣称什么病都能治,白血病和癌症也能治,老人信以为真就买了一堆。”家住银川市西夏区梧桐花园小区的王女士说。据王女士反映,梧桐花园附近有几家售卖保健品的店铺,经常会以免费送小礼品的方式吸引老人进店消费。“小袋米、小袋面、鸡蛋、小刷子这些礼品都送过,老人们爱贪小便宜就过去领,进店领礼品时,被忽悠着就会买各种保健品,这些保健品价格都很贵,动辄过万。”吃了一段时间“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后,王女士的婆婆发现并没有起到当初商家鼓吹的功效,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在王女士的陪同下,向公安和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被“坑”经历。在两个部门的多次协调下,商家同意给王女士的婆婆退款。

行骗套路:“以免费赠送日常生活用品,如鸡蛋、调味品、洗涤用品等,吸引老年人进店,从而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这是目前一些保健品商家最常见的骗人伎俩。”银川市公安局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保卫分局民警乔嵩说,在近期公安部门组织开展的保健品集中清理整治中发现,很多保健品店都是通过赠送小礼品吸引老人进店免费体验。“一个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摆放着五六十台理疗仪,来体验的老人非常多,商家每天按时间排好场次,每场来体验的人都是满满当当。老人们来的次数多了,商家就开始进行推销,推销的重点产品是网上商城里摆放的两三千甚至一两万元的仪器。”

2.讲座会销型

“我父母已经被骗很多次了。”1月12日,银川市民张先生说,“这些骗子是一个团伙,一共十几个人,每次都是把老人召集到一起上课。上课的地方不固定,每天都在换。听课听得好的老人,鼓掌次数多的老人都会免费领到一些保健药、鸡蛋之类的奖品,不鼓掌的就不发礼品,用这些小恩小惠吸引住老人后,不停地给老人进行‘洗脑’宣传,老人们就会购买这些人推销的各种保健品。”张先生说,他父母第一次上当是前年,买了一台理疗器,花费了1万多元。张先生得知后去找卖家,对方已经人去楼空。前几天,张先生发现他的父母又开始去“上课”了,这次买回来的是“能治病”的电热毯。“我把朋友家的电热毯拿给父母看,父母发现他们花2000元买的电热毯和朋友花不到百元购买的普通电热毯一样,才知道又上当了。”

行骗套路:举办所谓“养生课堂”“健康讲座”,提供虚假的“健康建议”,播放视频故意夸大其所售产品保健功效,欺骗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高价购买所谓的“保健品”。

3.专家名医型

“在家里闲来无事会看看手机,有次看到一个专家的视频,说他家里世代中医,有一个祖传秘方,可以治高血压、糖尿病和所有的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效果很好。我家老伴患糖尿病多年,经常需要打针,费用高,人也受罪,我听那个专家讲得非常好,很多症状说得很准确,我就花500多元买了3瓶秘方药。”王女士说,有专家推荐的秘方药,她让老伴把医院开的药和针都停了,结果一周后老伴身体非常不舒服,赶紧送医院治疗。“孩子知道情况后把我埋怨了很久,以后这些专家的话一句都不能听,太坑人。”王女士说。

2021年12月14日,有消费者向12315反映,说她在一个专家的推荐下,花费1000余元购买了8盒“菌菇营养盒”。专家说礼盒中的“东北黑木耳”有预防高血压、延缓衰老的功效,“花木菇”有提高免疫力、防癌的功效,“新疆灰枣”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但收到该产品后,发现这些商品都属于初级产品,并未取得国家保健品相关资质。

行骗套路:标榜所谓“专家学者”“名医大师”,声称某类物质或某类产品有“特殊疗效”,进行欺诈牟利。

4.免费旅游型

家住银川市兴庆区景湖万家小区的吴先生已退休,一次朋友邀他参加一家保健品公司组织的免费一日游。“上车没多久,商家就开始推销他们的一款保健水杯,宣称功效好得很。他们说得有模有样,我们很多人都被诱惑了,纷纷花2000多元买了保健水杯,回家后孩子们拿着水杯上网一查,才发现其实就是一个普通杯子。”吴先生说。

2021年7月8日,自治区市场监督投诉举报中心12315接到一起类似的投诉。消费者反映,一商家组织老年人出去旅游,到旅游景点,就以讲座形式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并夸大和虚假宣传保健品功效,家里老人自2020年以来,先后从该商家购买了价值10万元左右的保健品。

行骗套路:名为“免费”旅游实际借机推销保健品。一些公司组织老人“免费”旅游,交通、食宿全包,名义是回馈老客户,实际上是一个“洗脑”的过程。路途中,公司人员会给大家讲健康的重要性,然后推销自己公司所生产的保健品,进一步渗透保健品的效果,一次“免费”旅游老人带回一大堆保健品。

5.高新科技型

“我们小区附近有一家卖磁性保健床垫的,一张床垫价格高达一两万,店家宣称床垫内含有好多高科技元素,对腰背非常好,而且能改善睡眠质量,根治失眠。”家住银川市金凤区未来城小区的高先生说,在店家的忽悠下,母亲和外公买了磁疗床垫、磁疗杯、加湿器等。

行骗套路:以高新科技等概念误导消费者,有些商家会给产品增加高科技的噱头,宣称产品是“氢气、艾草、纳米、磁疗、负离子、微循环”等高新科技应用,夸大产品保健功能,目的都是忽悠消费者。

6.其他类型

2021年12月21日,有消费者反映,银川市某化妆品经营部在其母亲的微信朋友圈宣传“道圣康膜”的药品,称不但可以增强免疫力,还可以包治百病,所有常见病慢性病都能治疗,并且开始发展周边的亲朋好友,进行入会VIP之类的邀请。投诉者在网上查询这个“道圣康膜”是保健品,不属于药品。商家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商品疗效的嫌疑,要求退款。

“我同学父母被骗了三四十万,老人不敢给儿女说,我同学发现家里存折上的数字不对才知道这件事。”董女士说,她同学的父母身体一直不好,周围一些认识的老人就开始给他们推荐保健品,宣称他们服用一家公司的保健品有五六年了,体质好了很多,以前头晕腿疼的毛病一点都没有了,连高血压都调理好了,不需要再吃药。董女士同学的父母也开始跟着尝试,就这样一步一步,老两口三十多万元存款被掏空。

行骗套路:请老年人当“托儿”现身说法或者让身边的亲朋好友去游说,消除消费者购买顾虑,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行骗套路。店家会请“老顾客”讲解服用产品的好处,每个“老顾客”把使用效果都说得神乎其神。其实所谓的“老顾客”是托儿,都是事先已经安排好的。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固话:010-6159 2888

官方:182-3166-5016

email-(1) fangzhouyanglao@126.com

预约参观
返回顶部